言珏

学校通讯稿(存稿)

    远处青山如黛,道长却不阻,今日前往兰亭与鲁迅故里,难免会感到前路具在脚下,目的不难到达。
    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在此植兰,汉代在此设驿亭,故名兰亭。
    曾经王羲之等人在此赏诗词,寄风月,留下《兰亭集序》等名篇,但千年的时间,散落民间的有之,随帝王入葬的亦有之,至今留给人们所称道的不过是所谓的魏晋风骨和前人不同的摹本。我见兰亭内书法博物馆中有展板记载王羲之生平,羲之又名王右军,官任将军,本是政人,后人提起却称之一代文豪,不知其曾任官职,不见古人来者的悲怆。
    兰亭三碑中,君臣碑上篡刻“兰”、“亭”二字,兰字缺尾,亭字缺头,记载着乱世沉浮;鹅池碑将当年旧事蕴藏;祖孙碑将两帝风华篡刻,康熙摹《兰亭序》,乾隆评兰亭“讼千秋”,前者褒,后者谓其“讼”,所含感情,留于后人评说。
    下午参观鲁迅故里,一个家族的兴亡由三味书屋和周家宅院的讲解文字中被讲诉出,课本中的百草园亲眼所见,不过是皂角树紫椹树枝叶交错铺陈,盖住碧空,但也正是这么个地方,鲁迅在此生,在此长,多年后成为民族魂。
    而今我们,体味不到经年前的沉浮起落。后人至多几樽酒酹江月,缅怀当年长风扫却烟尘障。(化用京剧《赤壁》)
    兰亭依旧,早已不是当年兰亭。
    故居依旧,先生已故精神犹在。

评论
热度(6)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

© 言珏 | Powered by LOFTER